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医改十年来,我省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在政策机制、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 政策机制方面 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山西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39个厅局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出台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落实了中医诊所备案制。 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方面 (一)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全省共创建(培育)国家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2个(省中医院肾病科、妇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3个,国家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9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0个,建设了767个基层中医馆。4所省级中医药机构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库。全省共有三级中医医院10所(三甲8所、三乙2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0所。三级中医院与县级中医院在全省范围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推广网络,定期开展远程培训,累计培训50万人次,基本形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二)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覆盖面扩大,65岁以上老年人体质辨识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调理覆盖50%以上的人群。平顺县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仅15个县(市、区)获此殊荣。 传承创新方面 (一)人才培养与传承 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山西中医学院更名山西中医药大学,纳入省局共建中医药大学范围。学校开设本科专业18个,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28个。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省建有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4个,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1个。近年来,培养国家级中医临床、西学中、中药、中医护理等人才近150名。累计获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65名,开展省级中医领军人才、优秀临床人才项目,培养355名专业骨干。加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合格3000余人。完善人才评价和使用激励机制。吕景山、王世民分别当选第二、三届“国医大师”,王晞星、孙郁芝、贾六金当选首批全国名中医。评选山西省名(老)中医178人,市、县名中医1000余人。建设国家级传承工作室78个。 (二)科技创新 2018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山西省中医院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将为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全省还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中药炮制传承基地、1个中医康复能力省级示范中心。 (三)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联合省经信委等7个部门评选认定广誉远的龟龄集等20个传统中成药品种为首批“山西名药”(传统中成药)。完成了40个试点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初步建成包括1个省级中心、3个监测站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 文化传播方面 (一)国内 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连续多年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科普知识巡讲等多种形式,普及中医药知识。创建成功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国家基地3家,省级基地11家。培训了100名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3名被聘为国家级巡讲专家。 (二)国际 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落实各项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山西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国-荷兰中医药海外中心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中医药合作专项。由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牵头成立了山西省中医药“一带一路”对外交流合作联盟,推动了全省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省卫健委中医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医改十年来,我省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在政策机制、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
政策机制方面
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山西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39个厅局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出台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落实了中医诊所备案制。
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方面
(一)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全省共创建(培育)国家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2个(省中医院肾病科、妇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3个,国家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9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0个,建设了767个基层中医馆。4所省级中医药机构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库。全省共有三级中医医院10所(三甲8所、三乙2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0所。三级中医院与县级中医院在全省范围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推广网络,定期开展远程培训,累计培训50万人次,基本形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二)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覆盖面扩大,65岁以上老年人体质辨识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调理覆盖50%以上的人群。平顺县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仅15个县(市、区)获此殊荣。
传承创新方面
(一)人才培养与传承
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山西中医学院更名山西中医药大学,纳入省局共建中医药大学范围。学校开设本科专业18个,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28个。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省建有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4个,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1个。近年来,培养国家级中医临床、西学中、中药、中医护理等人才近150名。累计获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65名,开展省级中医领军人才、优秀临床人才项目,培养355名专业骨干。加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合格3000余人。完善人才评价和使用激励机制。吕景山、王世民分别当选第二、三届“国医大师”,王晞星、孙郁芝、贾六金当选首批全国名中医。评选山西省名(老)中医178人,市、县名中医1000余人。建设国家级传承工作室78个。
(二)科技创新
2018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山西省中医院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将为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全省还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中药炮制传承基地、1个中医康复能力省级示范中心。
(三)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联合省经信委等7个部门评选认定广誉远的龟龄集等20个传统中成药品种为首批“山西名药”(传统中成药)。完成了40个试点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初步建成包括1个省级中心、3个监测站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
文化传播方面
(一)国内
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连续多年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科普知识巡讲等多种形式,普及中医药知识。创建成功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国家基地3家,省级基地11家。培训了100名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3名被聘为国家级巡讲专家。
(二)国际
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落实各项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山西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国-荷兰中医药海外中心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中医药合作专项。由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牵头成立了山西省中医药“一带一路”对外交流合作联盟,推动了全省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省卫健委中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