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医疗体系逐步完善 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发布时间: 2019-10-24 17:11   发布人:   文章来源: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打开时间的卷轴,临汾市医疗卫生事业7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缓缓呈现。建国初期,该市缺医少药看病难,医疗卫生条件差,传染疾病多发、易发,农村医疗服务几乎空白,整个临汾城区内也只有一所教会医院。现如今,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904个,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4831所,病床22168张,卫生技术人员36781人,一张庞大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由此铺开。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世界最先进的贝克曼库尔特示范实验室、能谱CT、飞利浦核磁共振系统;从“赤脚医生”到顶级专家;从条件简陋的诊所到一千五百张床位的“三甲医院”。

7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该市卫生健康系统不断强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近十年来,城乡医疗基本保障、取消药品加成、远程医疗等一系列优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相继实施,使452万平阳百姓享受到医疗改革带来的红利。

70年来,该市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5.6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1年的42.09/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1年的7.99‰下降到2.81‰;出生缺陷率从1997年的150.42/万下降到66.61/万。

 

取消加成破除“看病贵”

改革开放以后,“以药补医”慢慢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大处方、大输液等问题日益严重。

“进了医院就觉钞票少。”这样的调侃成为“看病贵”的一个缩影,而降药价也成为缓解“看病贵”的首选。

2009年,新医改大幕在该市拉开,全市逐步取消了药品加成,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了网上阳光采购,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

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医改十年间,该市新建各类医疗机构设施765个;医保待遇水平连续六次统一上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从2011年的23万元提高到8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从11.5万元提高至47万元;实现了在30个省(市、自治区)直接结算。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对患有36种特殊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门诊医保目录内的费用按病种支付限额100%报销。实现了区域范围内医保资源整合效能的最大化和医保待遇的均等化、公平化。

 

分级诊疗解决“看病难”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造成“看病难”的痛点如何破解?分级诊疗制度应运而生。

2017年,该市在全省率先进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17个县(市、区)成立了医疗集团并挂牌运行,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域内全覆盖。同时全市贫困县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99%以上。

目前,该市成立两个胸痛中心、两个卒中中心、两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一个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两个“院士”工作站(“李兆申”院士工作站、“葛均波”院士工作站),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均建有两个以上重点专科。有“山西省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7家,“中医馆”95家;创建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个,省级23个,市级19个,初步形成了地县有基地、乡镇有专科、村村有诊所的四级中医网络。

截止2018年底,全市成立了由临汾市人民医院、临汾市中心医院、临汾市妇幼保健院、侯马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四个医疗联合体。开展城市三级医院对二级医院管理帮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依托医疗联合体,建立双向转诊协议关系,开辟绿色就医通道,两所三甲医院已全部启动了“日间手术”,患者24小时内出院,大大缩短患者就诊时间,确保患者第一时间得到诊治。

家庭医生是群众的“熟面孔”“贴心人”和“健康守门人”。2018年,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38个,参与签约家庭医生4123人。目前,全市17个县(市、区)医疗机构,采用了“l名村医+l名乡医+l名县医院医生+多个成员”的“l+l+l+X”签约服务模式,做到应签尽签。

“互联网+医疗”的助力下,老百姓的就医行为发生了深刻改变。只用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从挂号缴费、信息查询到在线支付的全过程。目前该市10个贫困县都已利用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城市医联体、对口支援等载体和手段,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诊治。形式多样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让“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级制定方案、下级实施治疗”医疗模式更好推行,“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承诺,在医疗领域得到兑现。

 

特殊医疗照顾弱势群体

医改10年,我市大力推进基本公卫妇幼项目、重大公卫项目和省政府民生实事落实。为全市城乡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为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为全市新生儿提供三项疾病免费筛查,推进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

2001年以来,该市儿童建证率、建卡率及“四苗”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五苗”接种率稳中有升,乙肝疫苗接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有效保障了儿童健康。

加强了医疗机构老年服务能力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该市14所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全市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通老年人优先挂号、优先就医的绿色通道;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融合发展;社区家庭医生团队对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确定了3家医院为“安宁疗护”试点单位以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

1950年2月,临汾专区成立防疫医疗队。到1964年,各县卫生防疫站相继成立。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逐步建立、健全,加之几代卫生防疫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使全市传染病总发病率稳步下降, 1953年根绝天花,1958年根绝回归热,1973年根绝白喉。进入20世纪80年代,麻疹、伤寒副伤寒、乙型脑炎、百日咳、炭疽、斑疹伤寒、脊髓灰质炎、流脑、猩红热等九种传染病亦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防治取得成功。2002年3月27日,疾病报告管理系统实现联网开通,全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步入了科学化管理轨道。截止2019年6月30日该市传染病报告及时报告率99.95%,稳居全省第一。

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卫生医疗单位的无序采供血,导致了许多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绿色港湾”和“红丝带小学”先后落成,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该市是地方病的多发地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布病等地方病均有广泛的分布,其中10个县历史上有较为严重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大骨节病、克山病均居全省之首。从20世纪50年代末逐步建立了完善的防治机构,广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久久为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骨节病、克山病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十二五终期评估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以县为单位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人群碘营养总体适宜;饮水型氟中毒总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患病人数逐年下降。

医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多年来,该市一大批“杏林妙手”,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中,演绎着一段段优秀卫生健康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先有我国中医界获得“白求恩奖章”第一人王学诗;山西首批名老中医、针灸泰斗谢锡亮;擅用“足针缪针”治疗疼痛及偏瘫的高允旺;用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瘫痪症有奇效的秦宁泰,后有信守“24小时上门服务”出诊承诺的“最美医生”贺星龙;累计巡诊超过50万公里的乡村医生张瑞廷;将爱心融入工作的最美乡镇院长郭润生,有把病人感化到百年后愿把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的“中国好医生”许其威;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景文记,有创造心脏大血管外科无数个第一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辉,有山西省胸痛中心建设杰出贡献专家范甲卯,他们都在用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时光荏苒,弹指70载。70年间栉风沐雨,发扬蹈厉,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蹄疾步稳不断深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时代下,临汾市医疗卫生事业担当新使命、承载新希翼、跨越发展、蓬勃向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

临汾市卫健委




返回

卫生健康70年成就展

搜索 导航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医疗体系逐步完善 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发布时间: 2019-10-24 17:11:3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打开时间的卷轴,临汾市医疗卫生事业7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缓缓呈现。建国初期,该市缺医少药看病难,医疗卫生条件差,传染疾病多发、易发,农村医疗服务几乎空白,整个临汾城区内也只有一所教会医院。现如今,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904个,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4831所,病床22168张,卫生技术人员36781人,一张庞大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由此铺开。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世界最先进的贝克曼库尔特示范实验室、能谱CT、飞利浦核磁共振系统;从“赤脚医生”到顶级专家;从条件简陋的诊所到一千五百张床位的“三甲医院”。

7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该市卫生健康系统不断强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近十年来,城乡医疗基本保障、取消药品加成、远程医疗等一系列优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相继实施,使452万平阳百姓享受到医疗改革带来的红利。

70年来,该市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5.6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1年的42.09/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1年的7.99‰下降到2.81‰;出生缺陷率从1997年的150.42/万下降到66.61/万。

 

取消加成破除“看病贵”

改革开放以后,“以药补医”慢慢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大处方、大输液等问题日益严重。

“进了医院就觉钞票少。”这样的调侃成为“看病贵”的一个缩影,而降药价也成为缓解“看病贵”的首选。

2009年,新医改大幕在该市拉开,全市逐步取消了药品加成,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了网上阳光采购,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

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医改十年间,该市新建各类医疗机构设施765个;医保待遇水平连续六次统一上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从2011年的23万元提高到8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从11.5万元提高至47万元;实现了在30个省(市、自治区)直接结算。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对患有36种特殊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门诊医保目录内的费用按病种支付限额100%报销。实现了区域范围内医保资源整合效能的最大化和医保待遇的均等化、公平化。

 

分级诊疗解决“看病难”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造成“看病难”的痛点如何破解?分级诊疗制度应运而生。

2017年,该市在全省率先进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17个县(市、区)成立了医疗集团并挂牌运行,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域内全覆盖。同时全市贫困县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99%以上。

目前,该市成立两个胸痛中心、两个卒中中心、两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一个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两个“院士”工作站(“李兆申”院士工作站、“葛均波”院士工作站),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均建有两个以上重点专科。有“山西省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7家,“中医馆”95家;创建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个,省级23个,市级19个,初步形成了地县有基地、乡镇有专科、村村有诊所的四级中医网络。

截止2018年底,全市成立了由临汾市人民医院、临汾市中心医院、临汾市妇幼保健院、侯马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四个医疗联合体。开展城市三级医院对二级医院管理帮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依托医疗联合体,建立双向转诊协议关系,开辟绿色就医通道,两所三甲医院已全部启动了“日间手术”,患者24小时内出院,大大缩短患者就诊时间,确保患者第一时间得到诊治。

家庭医生是群众的“熟面孔”“贴心人”和“健康守门人”。2018年,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38个,参与签约家庭医生4123人。目前,全市17个县(市、区)医疗机构,采用了“l名村医+l名乡医+l名县医院医生+多个成员”的“l+l+l+X”签约服务模式,做到应签尽签。

“互联网+医疗”的助力下,老百姓的就医行为发生了深刻改变。只用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从挂号缴费、信息查询到在线支付的全过程。目前该市10个贫困县都已利用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城市医联体、对口支援等载体和手段,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诊治。形式多样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让“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级制定方案、下级实施治疗”医疗模式更好推行,“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承诺,在医疗领域得到兑现。

 

特殊医疗照顾弱势群体

医改10年,我市大力推进基本公卫妇幼项目、重大公卫项目和省政府民生实事落实。为全市城乡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为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为全市新生儿提供三项疾病免费筛查,推进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

2001年以来,该市儿童建证率、建卡率及“四苗”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五苗”接种率稳中有升,乙肝疫苗接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有效保障了儿童健康。

加强了医疗机构老年服务能力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该市14所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全市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通老年人优先挂号、优先就医的绿色通道;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融合发展;社区家庭医生团队对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确定了3家医院为“安宁疗护”试点单位以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

1950年2月,临汾专区成立防疫医疗队。到1964年,各县卫生防疫站相继成立。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逐步建立、健全,加之几代卫生防疫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使全市传染病总发病率稳步下降, 1953年根绝天花,1958年根绝回归热,1973年根绝白喉。进入20世纪80年代,麻疹、伤寒副伤寒、乙型脑炎、百日咳、炭疽、斑疹伤寒、脊髓灰质炎、流脑、猩红热等九种传染病亦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防治取得成功。2002年3月27日,疾病报告管理系统实现联网开通,全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步入了科学化管理轨道。截止2019年6月30日该市传染病报告及时报告率99.95%,稳居全省第一。

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卫生医疗单位的无序采供血,导致了许多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绿色港湾”和“红丝带小学”先后落成,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该市是地方病的多发地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布病等地方病均有广泛的分布,其中10个县历史上有较为严重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大骨节病、克山病均居全省之首。从20世纪50年代末逐步建立了完善的防治机构,广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久久为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骨节病、克山病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十二五终期评估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以县为单位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人群碘营养总体适宜;饮水型氟中毒总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患病人数逐年下降。

医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多年来,该市一大批“杏林妙手”,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中,演绎着一段段优秀卫生健康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先有我国中医界获得“白求恩奖章”第一人王学诗;山西首批名老中医、针灸泰斗谢锡亮;擅用“足针缪针”治疗疼痛及偏瘫的高允旺;用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瘫痪症有奇效的秦宁泰,后有信守“24小时上门服务”出诊承诺的“最美医生”贺星龙;累计巡诊超过50万公里的乡村医生张瑞廷;将爱心融入工作的最美乡镇院长郭润生,有把病人感化到百年后愿把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的“中国好医生”许其威;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景文记,有创造心脏大血管外科无数个第一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辉,有山西省胸痛中心建设杰出贡献专家范甲卯,他们都在用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时光荏苒,弹指70载。70年间栉风沐雨,发扬蹈厉,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蹄疾步稳不断深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时代下,临汾市医疗卫生事业担当新使命、承载新希翼、跨越发展、蓬勃向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

临汾市卫健委


line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