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壮丽七十年 筑梦新时代——记忻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

发布时间: 2019-10-23 17:13   发布人:   文章来源:

70年沧桑巨变,70载硕果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忻州市卫生健康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

70年来,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四维彩超、CT、核磁共振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及院士工作站;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这一系列的变化和成绩,留下了忻州卫生健康人砥砺前行、栉风沐雨的脚步,凝聚了忻州卫生健康人“健康所系,敬佑生命”的初心,为广大忻州人民铺就了一条健康之路。

特别是近10年来,在忻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市卫生健康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力推进健康忻州建设,实现了该市卫生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时,忻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该市仅有综合医院10所,卫生所7所,病床37张,卫生技术人员110人,没有主治医师和放射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末,该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4661个,实有床位13323张,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470人。形成了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网络齐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创卫工作成效斐然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环境脏乱差”,是过去忻州市大多数县(市、区)环境卫生面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忻州市把创建国家卫生城镇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4月,忻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创卫”为牵引,推动全面工作上台阶,在三年内实现市、县两级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和重点镇全部创建成国家卫生镇的“集成创卫”的总思路。该市上下动员,综合施策,大打创卫总体战。截至2018年底,改造无害化厕所11217座,拆除违章建筑3.19万平方米,清运垃圾51余万立方米,清理“四堆”30889立方米,清理小广告5.36万处,粉刷墙壁319.76万平方米,修复残垣断壁6.5万平方米,硬化路面13.9万平方米,绿化补植树木3.7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322盏,整治广告牌匾8960块,整理城市电线网线7.276万米,72家废品收购站和149家畜禽养殖户全部搬迁取缔,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忻州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截至2018年2月,该市共有2个城市、11个县城、8个镇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创卫县城、乡镇,名列全国前列、全省第一,被省爱卫办树为“山西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的一面旗帜”。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工作的全面推进,忻州市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环境卫生革命”和“绿色生态革命”,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健康、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医疗救治能力日益提高

解放前,忻州市广大农村流传着一首悲惨歌谣:“小病扛、大病躺,得了重病见阎王”。新中国成立70年,该市医疗救治能力显著提升,现在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远程连接大医院”成为忻州市现在的写照,忻州市医疗卫生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间,随着高、精、尖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推广,市级医院医疗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充实,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该市启动实施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工程,忻州市人民医院组织了专家组在岢岚县县医院开展妇产科和儿科巡回医疗帮扶。108名二级以上医院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对口支援了12个县36所乡镇卫生院,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该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行了临床路径管理,其中三级医院开展了18个专业60个病种,二级综合医院开展了10个专业40个病种;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二级医院其入组率全部达到了50%,入组后完成率全部达到70%。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该市23个乡镇卫生院申报了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39个乡镇卫生院申报了省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逐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忻州市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改革开放初期,该市积极推行院长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责任制,实行了多方集资、多种形式办医,积极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增强了医疗机构的活力,农民看病有了一定的保障。2009年以来,该市不断加大医改力度。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2011年该市185个政府办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编制核定,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核定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通过先行试点、统筹推进,完善配套政策,在基本药物采购使用、机构公益性管理、多渠道补偿机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基层医疗机构出现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良好势头,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从2017年7月1日起,该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药品全部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变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零差率销售补助经费均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初步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2018年,该市14个县(市、区)完成乡镇卫生院人财物整体移交医疗集团和乡镇卫生院法定代表人全部变更为医疗集团院长两项“核心”任务,全部开展了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按月预拨、年终结算工作,“六统一”管理、建立管理中心和业务中心、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任务全面推进,构筑了分级诊疗新模式。公共卫生服务扩面提标。2009年以来,忻州市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机构全部进行了新、改、扩建,形成了15分钟医疗圈。14个县(市、区)医疗集团与省、市16个医院组成医疗联合体,与省城三级医院建立19个专科联盟,医联体内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畅通了双向转诊渠道。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该市医保参保率达到了98.7%。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医保覆盖面。贫困人群,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部医药费用个人支付在10%左右,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提升。

 

人民健康安全更有保障

70年来,从与疫病斗争到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攻坚克难,快速发展。加强疾控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活动和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疾病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由9项扩大到14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空白县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率达到100%,结核病“三位一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慢性病防治工作有效推进,儿童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全国儿童口腔项目任务完成排全省第三,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排全省第二,重点职业病监测体系、国家饮用水监测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面推进。艾滋病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在全省考核中位居一类。开展人员密集场所防震应急演练、卫生应急综合演练,提高应急实战能力。免疫规划、慢病防治、健康干预正在为群众编织一张越来越牢固的疾病预防控制网,人民健康安全更有保障。

 

中医药事业提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忻州市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把中药和西药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的指示,各县市把中医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该市中医事业健康发展。1990年,该市建县级中医院12所,开设病床397张,卫生技术人员489人。近10年来,忻州市中医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忻州市中医院已发展成为全省地市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建筑面积达34347平方米,编制床位400张,现有职工522人,连续多年被省卫计委(现省卫健委)评为全省卫计系统先进集体,县级中医院得到了新的发展。该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确定了8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建立了3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人荣获“第二批山西省名中医”荣誉称号,确定19人为忻州市首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28人为忻州市首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妇女儿童的健康,提出了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新法育儿,并培训了接生员。到1955年,该市新法接生由解放前的5.1%提高到40%。1976年,忻州市妇幼保健院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后,忻州市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2015年,忻州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近年来,该市紧盯促融合、强队伍、夯基础、上水平,乡村两级计生工作实现了职能融合、工作转型、服务升级,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卓有成效。2018年9月,占地面积234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300平方米的忻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忻州市儿童医院)新院全面启动运营,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提质提速,书写了忻州妇幼健康事业浓墨重彩新篇章。忻州市儿童医院创建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河曲县成功创建成国家级优质服务示范县(2017年全省仅三所),忻府区、代县、五台县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扎实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流动人口和留守儿童健康关爱,提高母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畅通孕产妇绿色通道,建成15所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配置母婴设施44个;健康儿童计划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现11个国贫县全覆盖,营养包发放率达90%。

 

贫困人口获得感持续增强

近年来,根据全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忻州市卫健系统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开展“一站式”结算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对24种大病开展集中救治。同时,完善扶贫到户机制,建立贫困人口信息健康档案,针对健康状况评估状况,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指导科学就医。到目前为止,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90%以上;24种大病集中救治覆盖到所有农村贫困人口;为162名建档立卡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救治;开展了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扩面提标工作;组建“双签约”服务团队1339支,累计服务贫困人口457527人次;岢岚、保德两县引深“双签约”强化“双服务(无障碍服务、零距离服务)”。

回顾过去,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发展催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忻州卫生健康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履行新职责、展示新作为!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勇气,以拼搏进取的干劲作风,着力打造健康忻州建设的过硬卫生健康队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道路上,续写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新篇章。(忻宣)




返回

卫生健康70年成就展

搜索 导航

壮丽七十年 筑梦新时代——记忻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

发布时间: 2019-10-23 17:13:4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70年沧桑巨变,70载硕果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忻州市卫生健康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

70年来,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四维彩超、CT、核磁共振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及院士工作站;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这一系列的变化和成绩,留下了忻州卫生健康人砥砺前行、栉风沐雨的脚步,凝聚了忻州卫生健康人“健康所系,敬佑生命”的初心,为广大忻州人民铺就了一条健康之路。

特别是近10年来,在忻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市卫生健康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力推进健康忻州建设,实现了该市卫生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时,忻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该市仅有综合医院10所,卫生所7所,病床37张,卫生技术人员110人,没有主治医师和放射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末,该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4661个,实有床位13323张,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470人。形成了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网络齐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创卫工作成效斐然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环境脏乱差”,是过去忻州市大多数县(市、区)环境卫生面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忻州市把创建国家卫生城镇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4月,忻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创卫”为牵引,推动全面工作上台阶,在三年内实现市、县两级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和重点镇全部创建成国家卫生镇的“集成创卫”的总思路。该市上下动员,综合施策,大打创卫总体战。截至2018年底,改造无害化厕所11217座,拆除违章建筑3.19万平方米,清运垃圾51余万立方米,清理“四堆”30889立方米,清理小广告5.36万处,粉刷墙壁319.76万平方米,修复残垣断壁6.5万平方米,硬化路面13.9万平方米,绿化补植树木3.7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322盏,整治广告牌匾8960块,整理城市电线网线7.276万米,72家废品收购站和149家畜禽养殖户全部搬迁取缔,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忻州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截至2018年2月,该市共有2个城市、11个县城、8个镇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创卫县城、乡镇,名列全国前列、全省第一,被省爱卫办树为“山西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的一面旗帜”。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工作的全面推进,忻州市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环境卫生革命”和“绿色生态革命”,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健康、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医疗救治能力日益提高

解放前,忻州市广大农村流传着一首悲惨歌谣:“小病扛、大病躺,得了重病见阎王”。新中国成立70年,该市医疗救治能力显著提升,现在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远程连接大医院”成为忻州市现在的写照,忻州市医疗卫生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间,随着高、精、尖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推广,市级医院医疗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充实,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该市启动实施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工程,忻州市人民医院组织了专家组在岢岚县县医院开展妇产科和儿科巡回医疗帮扶。108名二级以上医院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对口支援了12个县36所乡镇卫生院,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该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行了临床路径管理,其中三级医院开展了18个专业60个病种,二级综合医院开展了10个专业40个病种;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二级医院其入组率全部达到了50%,入组后完成率全部达到70%。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该市23个乡镇卫生院申报了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39个乡镇卫生院申报了省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逐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忻州市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改革开放初期,该市积极推行院长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责任制,实行了多方集资、多种形式办医,积极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增强了医疗机构的活力,农民看病有了一定的保障。2009年以来,该市不断加大医改力度。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2011年该市185个政府办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编制核定,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核定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通过先行试点、统筹推进,完善配套政策,在基本药物采购使用、机构公益性管理、多渠道补偿机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基层医疗机构出现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良好势头,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从2017年7月1日起,该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药品全部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变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零差率销售补助经费均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初步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2018年,该市14个县(市、区)完成乡镇卫生院人财物整体移交医疗集团和乡镇卫生院法定代表人全部变更为医疗集团院长两项“核心”任务,全部开展了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按月预拨、年终结算工作,“六统一”管理、建立管理中心和业务中心、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任务全面推进,构筑了分级诊疗新模式。公共卫生服务扩面提标。2009年以来,忻州市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机构全部进行了新、改、扩建,形成了15分钟医疗圈。14个县(市、区)医疗集团与省、市16个医院组成医疗联合体,与省城三级医院建立19个专科联盟,医联体内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畅通了双向转诊渠道。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该市医保参保率达到了98.7%。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医保覆盖面。贫困人群,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部医药费用个人支付在10%左右,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提升。

 

人民健康安全更有保障

70年来,从与疫病斗争到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攻坚克难,快速发展。加强疾控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活动和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疾病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由9项扩大到14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空白县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率达到100%,结核病“三位一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慢性病防治工作有效推进,儿童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全国儿童口腔项目任务完成排全省第三,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排全省第二,重点职业病监测体系、国家饮用水监测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面推进。艾滋病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在全省考核中位居一类。开展人员密集场所防震应急演练、卫生应急综合演练,提高应急实战能力。免疫规划、慢病防治、健康干预正在为群众编织一张越来越牢固的疾病预防控制网,人民健康安全更有保障。

 

中医药事业提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忻州市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把中药和西药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的指示,各县市把中医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该市中医事业健康发展。1990年,该市建县级中医院12所,开设病床397张,卫生技术人员489人。近10年来,忻州市中医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忻州市中医院已发展成为全省地市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建筑面积达34347平方米,编制床位400张,现有职工522人,连续多年被省卫计委(现省卫健委)评为全省卫计系统先进集体,县级中医院得到了新的发展。该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确定了8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建立了3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人荣获“第二批山西省名中医”荣誉称号,确定19人为忻州市首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28人为忻州市首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妇女儿童的健康,提出了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新法育儿,并培训了接生员。到1955年,该市新法接生由解放前的5.1%提高到40%。1976年,忻州市妇幼保健院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后,忻州市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2015年,忻州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近年来,该市紧盯促融合、强队伍、夯基础、上水平,乡村两级计生工作实现了职能融合、工作转型、服务升级,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卓有成效。2018年9月,占地面积234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300平方米的忻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忻州市儿童医院)新院全面启动运营,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提质提速,书写了忻州妇幼健康事业浓墨重彩新篇章。忻州市儿童医院创建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河曲县成功创建成国家级优质服务示范县(2017年全省仅三所),忻府区、代县、五台县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扎实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流动人口和留守儿童健康关爱,提高母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畅通孕产妇绿色通道,建成15所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配置母婴设施44个;健康儿童计划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现11个国贫县全覆盖,营养包发放率达90%。

 

贫困人口获得感持续增强

近年来,根据全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忻州市卫健系统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开展“一站式”结算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对24种大病开展集中救治。同时,完善扶贫到户机制,建立贫困人口信息健康档案,针对健康状况评估状况,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指导科学就医。到目前为止,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90%以上;24种大病集中救治覆盖到所有农村贫困人口;为162名建档立卡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救治;开展了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扩面提标工作;组建“双签约”服务团队1339支,累计服务贫困人口457527人次;岢岚、保德两县引深“双签约”强化“双服务(无障碍服务、零距离服务)”。

回顾过去,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发展催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忻州卫生健康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履行新职责、展示新作为!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勇气,以拼搏进取的干劲作风,着力打造健康忻州建设的过硬卫生健康队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道路上,续写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新篇章。(忻宣)


line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