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在取得抗击“SARS”胜利后的第二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在原省卫生厅内设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迈出了在全省应急管理体制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一步;开启了以人为本、依法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实施紧急医学救援的时代征程;确立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和减少危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初心使命。 十五年来,全省卫生健康部门高站位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遵循“一体两翼”思路,抓规范、守底线、补短板、重联动,始终以强化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坚定性和协同性,应对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保持“零懈怠”“零疏漏”“零失误”,全方位捍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了工作理念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并重、应急预案从普遍缺乏到全覆盖完善、监测预警从滞后被动到灵敏主动、工作机制从单一应对到融合联动、资源力量从分散到干练、软硬实力从弱到强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转变。 一、生命至上,健康优先,成功救治伤病员数万名 十五年来,全省卫生健康部门累计接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3起,组织实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221起,调派省级以上专家1133人,让1.77万余名伤病员脱离险境。坚持“信息先行、服务决策”原则,依法规范信息报送,未发生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特别是成功救治我国年龄最小的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夺取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H7N9疫情胜利;特别是千里驰援“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对口支援茂县医疗卫生恢复重建;创造了“3·28”王家岭煤矿特大透水事故医疗救治奇迹和“3·15”乡宁山体滑坡紧急医学救援科学经验;圆满完成“二青会”卫生应急保障重大任务。生动地彰显了广大卫生应急指挥人员、专家和专业队伍“使命扛肩、至善赤诚”的家国情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大救援精神,赢得了全社会赞誉。 二、健全体系,化解风险,监测研判和应对更加科学 全省现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卫生应急预案1000余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全省卫生应急作业平台和资源力量管理信息系统及省、市两级应急指挥视频交换平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40余家医疗机构开通“空中120”航空救援服务,初步建成覆盖11个市的立体医学救援网络。 卫生健康与海关、农业农村、教育等部门建立了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协作机制,信息互通,24小时联动。在太原、大同、运城等航空口岸城市全面加强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症候群监测,在全省实施人禽流感等临床症状监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省级实验室48小时内可快速排查至少60种已知急性传染病病原,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排查、早处置,确保国门和我省公共卫生安全。 既紧盯“灰犀牛”,又严防“黑天鹅”,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取得重大成效。省、市、县全面推行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常态风险评估和动态风险评估,精准预判、靶向管控能力明显提升。2005年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以来事件起数和病例数实现三连降。 三、改善装备,强化训练,处置救援实力持续增强 2012年,我省建成全国第二批、华北第三支、装配车载移动医院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山西白求恩医院)。拥有手术车、X线车、生化检验车、生活保障车、水电一体车、宿营车、组合帐篷等7辆特种救援装备,是一所“能走、可自我保障”的二级医院,卫生应急硬实力实现第一次跨越提升。2019年,我省首个省级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项目箱组化帐篷医院在省人民医院完成装配,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讯指挥车、移动病原微生物检测车、消杀坦克和消杀摩托等装备到位,卫生应急装备水平再实现高质量跃升。 组建了省级卫生应急专家库,涉及应急管理、疾病防控、医学救援、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5大类40个学科,入库专家达275人。全省共建有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防治、中毒事件处置、核辐射损伤救治、心理危机干预等8类卫生应急队伍767支。 坚持平、战、扶贫结合,举办“直面实战2015”“健康卫士2017”“直面实战2019”等山西省卫生应急实兵演练,跨区域协作实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H7N9禽流感应急演练,组织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赴繁峙、岢岚、永和、兴县等贫困县开展扶贫义诊服务、远程拉动演练和应急知识宣教活动,服务百姓健康,提升群众卫生应急素养。联合省总工会,组织实施“历练精兵 护航健康”山西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活动并参加全国竞赛,41人记功表彰,激励卫生应急人员立足本职、钻研业务、增强本领,打造了一批业务精湛、能打胜仗的技能标兵。 (本报通讯员)
2004年9月,在取得抗击“SARS”胜利后的第二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在原省卫生厅内设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迈出了在全省应急管理体制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一步;开启了以人为本、依法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实施紧急医学救援的时代征程;确立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和减少危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初心使命。
十五年来,全省卫生健康部门高站位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遵循“一体两翼”思路,抓规范、守底线、补短板、重联动,始终以强化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坚定性和协同性,应对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保持“零懈怠”“零疏漏”“零失误”,全方位捍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了工作理念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并重、应急预案从普遍缺乏到全覆盖完善、监测预警从滞后被动到灵敏主动、工作机制从单一应对到融合联动、资源力量从分散到干练、软硬实力从弱到强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转变。
一、生命至上,健康优先,成功救治伤病员数万名
十五年来,全省卫生健康部门累计接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3起,组织实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221起,调派省级以上专家1133人,让1.77万余名伤病员脱离险境。坚持“信息先行、服务决策”原则,依法规范信息报送,未发生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特别是成功救治我国年龄最小的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夺取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H7N9疫情胜利;特别是千里驰援“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对口支援茂县医疗卫生恢复重建;创造了“3·28”王家岭煤矿特大透水事故医疗救治奇迹和“3·15”乡宁山体滑坡紧急医学救援科学经验;圆满完成“二青会”卫生应急保障重大任务。生动地彰显了广大卫生应急指挥人员、专家和专业队伍“使命扛肩、至善赤诚”的家国情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大救援精神,赢得了全社会赞誉。
二、健全体系,化解风险,监测研判和应对更加科学
全省现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卫生应急预案1000余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全省卫生应急作业平台和资源力量管理信息系统及省、市两级应急指挥视频交换平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40余家医疗机构开通“空中120”航空救援服务,初步建成覆盖11个市的立体医学救援网络。
卫生健康与海关、农业农村、教育等部门建立了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协作机制,信息互通,24小时联动。在太原、大同、运城等航空口岸城市全面加强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症候群监测,在全省实施人禽流感等临床症状监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省级实验室48小时内可快速排查至少60种已知急性传染病病原,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排查、早处置,确保国门和我省公共卫生安全。
既紧盯“灰犀牛”,又严防“黑天鹅”,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取得重大成效。省、市、县全面推行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常态风险评估和动态风险评估,精准预判、靶向管控能力明显提升。2005年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以来事件起数和病例数实现三连降。
三、改善装备,强化训练,处置救援实力持续增强
2012年,我省建成全国第二批、华北第三支、装配车载移动医院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山西白求恩医院)。拥有手术车、X线车、生化检验车、生活保障车、水电一体车、宿营车、组合帐篷等7辆特种救援装备,是一所“能走、可自我保障”的二级医院,卫生应急硬实力实现第一次跨越提升。2019年,我省首个省级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项目箱组化帐篷医院在省人民医院完成装配,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讯指挥车、移动病原微生物检测车、消杀坦克和消杀摩托等装备到位,卫生应急装备水平再实现高质量跃升。
组建了省级卫生应急专家库,涉及应急管理、疾病防控、医学救援、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5大类40个学科,入库专家达275人。全省共建有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防治、中毒事件处置、核辐射损伤救治、心理危机干预等8类卫生应急队伍767支。
坚持平、战、扶贫结合,举办“直面实战2015”“健康卫士2017”“直面实战2019”等山西省卫生应急实兵演练,跨区域协作实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H7N9禽流感应急演练,组织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赴繁峙、岢岚、永和、兴县等贫困县开展扶贫义诊服务、远程拉动演练和应急知识宣教活动,服务百姓健康,提升群众卫生应急素养。联合省总工会,组织实施“历练精兵 护航健康”山西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活动并参加全国竞赛,41人记功表彰,激励卫生应急人员立足本职、钻研业务、增强本领,打造了一批业务精湛、能打胜仗的技能标兵。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