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阳泉市卫生健康事业70年成就展

发布时间: 2019-09-25 16:26   发布人:   文章来源:

阳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谢瑛   张沛平

整章建制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阳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速度加快,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逐步增多。到1978年,阳泉市有医疗机构293个,床位3100张,卫技人员4821名。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2001年将原阳泉市卫生防疫站、职业病防治所撤销,组建阳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为适应新形势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成立了阳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并开始筹建独立的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006年5月30日,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在抢险救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农村通过撤乡并镇,卫生院也随之合并,由57个乡(镇)卫生院合并为32个。2014年底,按照国家及省、市改革工作安排,市卫生局与人口计生委合并为阳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并于2015年正式挂牌。截止2016年底,各县(区)行政机构全部完成整合。2019年,按照国家和省、市机构改革工作安排,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以及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煤炭工业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等整合,组建阳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并于1月底正式挂牌。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三级医院3所、二级医院13所、一级医院15所、民营医院23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1所,基层医疗机构1513所(其中,各类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约47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个,乡镇卫生院32所,村卫生室987所),全市共有编制床位7302张,卫生技术人员10442人,其中注册执业(助理)医师4059人,注册执业护士4675人(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共444所,其中民营医院23所,门诊部13所,个体诊所394所),床位786张,注册执业(助理)医师769人,注册护士679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16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87人、护士3.3人 、卫技人员6.63人,雄厚的卫生资源是阳泉老百姓防病、治病的优越条件。

 

医疗服务强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阳泉市的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名医、名科。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手外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平定县人民医院护理、郊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被评为省级县级重点专科;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骨科,阳煤集团总医院骨科、肾内科被评为“省、市共建重点学科”。这些核心专业的“领头羊”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时,该市的医务工作者也不断提高,刻苦攻坚,涌现出了以路新民、毛学正为代表的专业精、服务好的优秀代表。

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农村形成了以县(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柱,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全市市区,达到了居民在15分钟之内步行能到达医疗点的要求,在居住地就能享受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

通过阳泉市中心血站对全市临床用血的采供统一管理,使采血、用血程序和标准得到规范统一。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成份输血比率达95%。

全市各医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培养各类医疗技术专业人才1000多名,培养省、市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3名。全市医药卫生著述70余种,学术论文8000余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达20余篇;同时,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外出和邀请交流学术,2000年之后逐年增多。其中,仅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1984~2018年就开展94项科研项目,引进约2000个国内外新技术新项目。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设备和技术方面基本达到全国较高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如CT、核磁、ECTB超、电视遥控X光诊断机、模块式全自动血清分析系统及CU、CCU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随着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医疗设施和医院环境的不断改善,阳泉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市一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建起了先进、科学的病房大楼、医技大楼及其他专科大楼,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创伤急救大楼的建成及郊区、平定县、盂县人民医院住院病房大楼的新建,极大地改善了阳泉地区的医疗条件,基本满足了住院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2018年底,全市年总诊疗达到583.52万人次,其中,急诊19.64万人次,入院14.85万人次,到2018年,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为506.74/10万,报告死亡率降为0.21/10万。妇女儿童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到2018年底,全市孕产妇住院生产率达99.95%,农村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70.35/10万降为34.10/10万;全市婴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13.52‰降为6.48‰;新生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11.93‰降为4.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5年的14.55‰降为7.62‰。妇女儿童的相关死亡率在短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与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和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的大力支持,及多种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有直接关系。出生缺陷率由2000年的192.05/万降为95.83/万。婴幼儿及新生儿死亡率降低对提高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阳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71.17岁提高到74.45岁,增加了3.28岁,较阳泉解放初期34.8岁增加了39.65岁。其中,男72.74岁,较2000年69.62岁提高了3.12岁;女76.5岁,较2000年72.98岁提高了3.52岁。按地区分,城市人口达到76.2岁,城镇人口达到75.28岁、农村人口达到72.82岁。人口健康素质空前提高。

 

卫健事业显成效

 

公立医院改革

阳泉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后在县级和市级启动。2012年7月,平定和盂县作为国家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启动, 2013年郊区、城区和矿区作为省级试点县启动,全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2016年5月,该市被确定为国家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市政府办的公立医院和国有企业医院全部开展了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2016年,全市5个县区8所县级公立医院、20所城市公立医院(8所市政府办、12所阳煤集团和其他国有企业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全面开展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主要改革措施:一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组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二是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三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四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工作。五是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实行“两票制”,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六是积极推进按病种收(付)费支付方式改革。

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

2017年2月,该市平定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县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该市和各县区高度重视,出台了方案,确定了医疗集团领导班子,并按照省级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了各项任务。一是整合县域内医疗机构组建了一个法人的医疗集团。二是医疗集团完成了法人登记。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该市社区卫生工作从2006年起步,通过资源整合、规范化建设、示范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全市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站44个),承担着全市50余万城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坚持标准,稳步推进,完成任务”的思路,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举措,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截止到目前,已创建了9所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1所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所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所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省级示范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改革开放40年来,该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迅猛发展,疾控建设逐步加强,国家及省市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进行设备更新,投资1200余万元改善办公及实验室条件,从原先的1000余平方米的平房改建为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的办公及实验室大楼,中心先后取得了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国家艾滋病网络实验室、流感监测实验室、手足口病实验室、碘盐监测实验室,现有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固相萃取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荧光免疫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微波消解仪、PCR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200余台件,为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基础保障。承担着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培训、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等工作任务。近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各项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成功应对了霍乱疫情、SARS疫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禽流感及其他疫情,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玉树地震等进行了防疫救援。

卫生监督

1997年因政府机构改革,阳泉市卫生局成立卫生监督科。2001年,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实施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于2002年7月组建阳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2005年底,全市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各县(区)均建立了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2009年政府体制改革期间,将市、城区、矿区卫生监督所直管的餐饮服务监管职能划归市、城区、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郊区、平定县、盂县餐饮服务监管职能也相继划转。

2015年12月,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合并后的职能以及综合执法工作要求,将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职责全部委托市卫生监督所,实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至2016年下半年,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职责也由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承担,市、县(区)基本实现卫生、计生综合执法。

多年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遵照国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的要求,坚持对各类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100%;日供水千吨以上供水单位和学校自备井及其二次供水监督覆盖率100%;寄宿制学校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加大对消毒产品、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的监督执法力度,全面推进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和学校卫生的监督检查,对各类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健康权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妇幼卫生

经过70的发展,该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5%以上,产前筛查、“两癌”筛查等民生实事项目全面落实,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省指标范围内,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控制在87/万人左右,市、县共建立10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开通了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基本建成,全市妇女儿童的生命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先后有矿区和城区荣获“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称号,有8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保健门诊省级评估合格,被原山西省卫计委授予“乡级妇女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

中医药事业发展

70年来,该市中医药工作稳步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有公立中医院3个,中医门诊部11个,备案中医诊所14个,一级以上医院基本都设置有中医科。中医类别医师560人,省级重点专科7个,省级名中医3人,市级名中医及名老中医共34人,县级名中医13人。近年来,该市加快市、县级中医院建设,三所中医院逐步形成区域中医药服务主力军。市中医院建立了肛肠病、哮喘病、中风病、脾胃病针灸等13个专病专科,开发研制了6种剂型、24个品种的自制药品;平定县中医医院和盂县中医医院在县域内通过对基层业务指导、发挥自身专科专病的优势等,已逐渐构建起有力的辖区中医药服务网络。2015年,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盂县中医医院工作站建站,同年,国医大师盂县中医医院工作站成立。截至2018年底,该市共创建38个山西省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建成中医馆26个。目前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8.57%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计划生育工作

 近年来,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左右,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3~107的合理范围内。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人口计生工作新的使命。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从行政制约向利益导向、从单纯依靠思想工作向解决实际困难的重大转变。全市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对象9万多人,奖励金额近6000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逐年加大,建立起以“双岗”联系人为基础的联系人制度,为特殊计生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开通了5个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同时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列入家庭医生签约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7%以上。同时,全市各级卫健部门积极推进生育政策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全市共建成母婴设施223个,确保了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效果。

医养结合工作

 医养结合工作稳中有进。全市3个三级综合医院全部开设老年病科,12个二级综合医院中3个开设老年科,57个一级以上综合医院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占总数的95%。全市养老机构共61个,提供签约服务的36个;日照中心504个,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437个;共建立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融合发展试点4个,为全市老年人医疗和养老工作保驾护航。





返回

卫生健康70年成就展

搜索 导航

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阳泉市卫生健康事业70年成就展

发布时间: 2019-09-25 16:26:5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阳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谢瑛   张沛平

整章建制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阳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速度加快,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逐步增多。到1978年,阳泉市有医疗机构293个,床位3100张,卫技人员4821名。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2001年将原阳泉市卫生防疫站、职业病防治所撤销,组建阳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为适应新形势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成立了阳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并开始筹建独立的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006年5月30日,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在抢险救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农村通过撤乡并镇,卫生院也随之合并,由57个乡(镇)卫生院合并为32个。2014年底,按照国家及省、市改革工作安排,市卫生局与人口计生委合并为阳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并于2015年正式挂牌。截止2016年底,各县(区)行政机构全部完成整合。2019年,按照国家和省、市机构改革工作安排,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以及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煤炭工业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等整合,组建阳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并于1月底正式挂牌。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三级医院3所、二级医院13所、一级医院15所、民营医院23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1所,基层医疗机构1513所(其中,各类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约47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个,乡镇卫生院32所,村卫生室987所),全市共有编制床位7302张,卫生技术人员10442人,其中注册执业(助理)医师4059人,注册执业护士4675人(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共444所,其中民营医院23所,门诊部13所,个体诊所394所),床位786张,注册执业(助理)医师769人,注册护士679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16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87人、护士3.3人 、卫技人员6.63人,雄厚的卫生资源是阳泉老百姓防病、治病的优越条件。

 

医疗服务强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阳泉市的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名医、名科。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手外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平定县人民医院护理、郊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被评为省级县级重点专科;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骨科,阳煤集团总医院骨科、肾内科被评为“省、市共建重点学科”。这些核心专业的“领头羊”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时,该市的医务工作者也不断提高,刻苦攻坚,涌现出了以路新民、毛学正为代表的专业精、服务好的优秀代表。

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农村形成了以县(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柱,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全市市区,达到了居民在15分钟之内步行能到达医疗点的要求,在居住地就能享受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

通过阳泉市中心血站对全市临床用血的采供统一管理,使采血、用血程序和标准得到规范统一。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成份输血比率达95%。

全市各医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培养各类医疗技术专业人才1000多名,培养省、市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3名。全市医药卫生著述70余种,学术论文8000余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达20余篇;同时,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外出和邀请交流学术,2000年之后逐年增多。其中,仅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1984~2018年就开展94项科研项目,引进约2000个国内外新技术新项目。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设备和技术方面基本达到全国较高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如CT、核磁、ECTB超、电视遥控X光诊断机、模块式全自动血清分析系统及CU、CCU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随着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医疗设施和医院环境的不断改善,阳泉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市一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建起了先进、科学的病房大楼、医技大楼及其他专科大楼,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创伤急救大楼的建成及郊区、平定县、盂县人民医院住院病房大楼的新建,极大地改善了阳泉地区的医疗条件,基本满足了住院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2018年底,全市年总诊疗达到583.52万人次,其中,急诊19.64万人次,入院14.85万人次,到2018年,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为506.74/10万,报告死亡率降为0.21/10万。妇女儿童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到2018年底,全市孕产妇住院生产率达99.95%,农村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70.35/10万降为34.10/10万;全市婴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13.52‰降为6.48‰;新生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11.93‰降为4.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5年的14.55‰降为7.62‰。妇女儿童的相关死亡率在短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与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和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的大力支持,及多种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有直接关系。出生缺陷率由2000年的192.05/万降为95.83/万。婴幼儿及新生儿死亡率降低对提高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阳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71.17岁提高到74.45岁,增加了3.28岁,较阳泉解放初期34.8岁增加了39.65岁。其中,男72.74岁,较2000年69.62岁提高了3.12岁;女76.5岁,较2000年72.98岁提高了3.52岁。按地区分,城市人口达到76.2岁,城镇人口达到75.28岁、农村人口达到72.82岁。人口健康素质空前提高。

 

卫健事业显成效

 

公立医院改革

阳泉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后在县级和市级启动。2012年7月,平定和盂县作为国家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启动, 2013年郊区、城区和矿区作为省级试点县启动,全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2016年5月,该市被确定为国家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市政府办的公立医院和国有企业医院全部开展了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2016年,全市5个县区8所县级公立医院、20所城市公立医院(8所市政府办、12所阳煤集团和其他国有企业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全面开展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主要改革措施:一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组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二是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三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四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工作。五是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实行“两票制”,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六是积极推进按病种收(付)费支付方式改革。

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

2017年2月,该市平定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县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该市和各县区高度重视,出台了方案,确定了医疗集团领导班子,并按照省级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了各项任务。一是整合县域内医疗机构组建了一个法人的医疗集团。二是医疗集团完成了法人登记。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该市社区卫生工作从2006年起步,通过资源整合、规范化建设、示范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全市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站44个),承担着全市50余万城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坚持标准,稳步推进,完成任务”的思路,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举措,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截止到目前,已创建了9所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1所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所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所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省级示范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改革开放40年来,该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迅猛发展,疾控建设逐步加强,国家及省市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进行设备更新,投资1200余万元改善办公及实验室条件,从原先的1000余平方米的平房改建为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的办公及实验室大楼,中心先后取得了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国家艾滋病网络实验室、流感监测实验室、手足口病实验室、碘盐监测实验室,现有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固相萃取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荧光免疫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微波消解仪、PCR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200余台件,为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基础保障。承担着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培训、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等工作任务。近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各项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成功应对了霍乱疫情、SARS疫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禽流感及其他疫情,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玉树地震等进行了防疫救援。

卫生监督

1997年因政府机构改革,阳泉市卫生局成立卫生监督科。2001年,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实施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于2002年7月组建阳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2005年底,全市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各县(区)均建立了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2009年政府体制改革期间,将市、城区、矿区卫生监督所直管的餐饮服务监管职能划归市、城区、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郊区、平定县、盂县餐饮服务监管职能也相继划转。

2015年12月,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合并后的职能以及综合执法工作要求,将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职责全部委托市卫生监督所,实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至2016年下半年,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职责也由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承担,市、县(区)基本实现卫生、计生综合执法。

多年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遵照国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的要求,坚持对各类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100%;日供水千吨以上供水单位和学校自备井及其二次供水监督覆盖率100%;寄宿制学校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加大对消毒产品、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的监督执法力度,全面推进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和学校卫生的监督检查,对各类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健康权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妇幼卫生

经过70的发展,该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5%以上,产前筛查、“两癌”筛查等民生实事项目全面落实,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省指标范围内,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控制在87/万人左右,市、县共建立10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开通了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基本建成,全市妇女儿童的生命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先后有矿区和城区荣获“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称号,有8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保健门诊省级评估合格,被原山西省卫计委授予“乡级妇女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

中医药事业发展

70年来,该市中医药工作稳步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有公立中医院3个,中医门诊部11个,备案中医诊所14个,一级以上医院基本都设置有中医科。中医类别医师560人,省级重点专科7个,省级名中医3人,市级名中医及名老中医共34人,县级名中医13人。近年来,该市加快市、县级中医院建设,三所中医院逐步形成区域中医药服务主力军。市中医院建立了肛肠病、哮喘病、中风病、脾胃病针灸等13个专病专科,开发研制了6种剂型、24个品种的自制药品;平定县中医医院和盂县中医医院在县域内通过对基层业务指导、发挥自身专科专病的优势等,已逐渐构建起有力的辖区中医药服务网络。2015年,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盂县中医医院工作站建站,同年,国医大师盂县中医医院工作站成立。截至2018年底,该市共创建38个山西省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建成中医馆26个。目前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8.57%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计划生育工作

 近年来,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左右,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3~107的合理范围内。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人口计生工作新的使命。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从行政制约向利益导向、从单纯依靠思想工作向解决实际困难的重大转变。全市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对象9万多人,奖励金额近6000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逐年加大,建立起以“双岗”联系人为基础的联系人制度,为特殊计生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开通了5个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同时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列入家庭医生签约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7%以上。同时,全市各级卫健部门积极推进生育政策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全市共建成母婴设施223个,确保了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效果。

医养结合工作

 医养结合工作稳中有进。全市3个三级综合医院全部开设老年病科,12个二级综合医院中3个开设老年科,57个一级以上综合医院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占总数的95%。全市养老机构共61个,提供签约服务的36个;日照中心504个,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437个;共建立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融合发展试点4个,为全市老年人医疗和养老工作保驾护航。



line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