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改的重大决策部署,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立足山西实际,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用“山西处方”“山西办法”解决山西老百姓的看病就医难题,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山西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县域。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主要由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来承担。而我省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太行、吕梁“两山”区域相对薄弱,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呈多、小、散、弱特点,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为此,我省全面推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基层群众家门口看病就医难题明显缓解。始终坚持重心下移,集中投入41.82亿元,实施“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工程,改善基层基础条件。实施长期对口支援战略、“医卫双优下基层活动”等,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补偿、人才补充“三个机制”,稳定村医队伍,涌现出一批以贺星龙为代表的村医典型。以县乡一体化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县域综合医改,通过组建独立法人医疗集团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整合为“一家人”,逐步构建起基层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新机制。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一名村医、一名乡医、多名县级专科医生组成的“1+1+X”家庭医生团队模式,全省共组建团队17124个,签约服务覆盖率达51.3%,重点人群签约率70.7%。 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群众看病报销更有保障。2017年,我省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现并轨提质,促进了城乡居民享受公平待遇。截止2018年底,全省参保人数达到3266.9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医改以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8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平均报销水平由60%提高到75%左右。2015年,为全省城乡居民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参保人员住院合规医疗费用自付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由大病保险资金统一按75%的比例支付。2017年,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了以“三保险、三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保帮扶政策,农村贫困人口省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综合保障比例平均达到90%,累计61万人次受益。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融合。2017年,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彻底告别了医院以药补医时代。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基本路径,推进药品采购、价格调整、医保衔接、医疗控费“四同步”改革,医院收入构成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改革前的22%上升到27%,药占比从改革前的40%以上降至30%以下,初步建立了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全省网格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共建立三级医院纵向帮扶县级医疗集团的医联体60个,成立省级专科联盟37个,帮助县域开展医疗新技术新业务600余项。2017年,建成了全省统一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健康山西”网,目前共有58所三级医院、116所二级医院、4000余所基层机构和20000余名专业医生提供线上服务,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坚持不懈补短板强弱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开展“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晋医晋才回乡创新创业平台,对急需紧缺的人才实行专用编制、人编捆绑、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评选全省卫生健康领域“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41名、拔尖骨干人才559名、青年优秀人才76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金支持。实施“136”兴医工程,启动肿瘤、神经、心血管三个专业的疑难病症能力提升工程和相关专科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壮大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解决群众能够看得好病的问题。 政府卫生投入持续增长,深化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2009-2017年,政府卫生支出共计2054.05亿元,年均增长率13.53%。人均占有卫生资源量不断提升,千人口病床数、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分别从4.58张、2.43人上升到5.6张、2.67人。人民健康水平实现“一升三降”,即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15.3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13.70/10万,婴儿死亡率由10.20‰下降至4.5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1.88‰下降至5.31‰。 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
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改的重大决策部署,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立足山西实际,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用“山西处方”“山西办法”解决山西老百姓的看病就医难题,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山西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县域。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主要由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来承担。而我省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太行、吕梁“两山”区域相对薄弱,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呈多、小、散、弱特点,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为此,我省全面推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基层群众家门口看病就医难题明显缓解。始终坚持重心下移,集中投入41.82亿元,实施“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工程,改善基层基础条件。实施长期对口支援战略、“医卫双优下基层活动”等,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补偿、人才补充“三个机制”,稳定村医队伍,涌现出一批以贺星龙为代表的村医典型。以县乡一体化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县域综合医改,通过组建独立法人医疗集团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整合为“一家人”,逐步构建起基层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新机制。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一名村医、一名乡医、多名县级专科医生组成的“1+1+X”家庭医生团队模式,全省共组建团队17124个,签约服务覆盖率达51.3%,重点人群签约率70.7%。
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群众看病报销更有保障。2017年,我省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现并轨提质,促进了城乡居民享受公平待遇。截止2018年底,全省参保人数达到3266.9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医改以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8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平均报销水平由60%提高到75%左右。2015年,为全省城乡居民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参保人员住院合规医疗费用自付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由大病保险资金统一按75%的比例支付。2017年,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了以“三保险、三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保帮扶政策,农村贫困人口省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综合保障比例平均达到90%,累计61万人次受益。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融合。2017年,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彻底告别了医院以药补医时代。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基本路径,推进药品采购、价格调整、医保衔接、医疗控费“四同步”改革,医院收入构成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改革前的22%上升到27%,药占比从改革前的40%以上降至30%以下,初步建立了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全省网格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共建立三级医院纵向帮扶县级医疗集团的医联体60个,成立省级专科联盟37个,帮助县域开展医疗新技术新业务600余项。2017年,建成了全省统一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健康山西”网,目前共有58所三级医院、116所二级医院、4000余所基层机构和20000余名专业医生提供线上服务,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坚持不懈补短板强弱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开展“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晋医晋才回乡创新创业平台,对急需紧缺的人才实行专用编制、人编捆绑、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评选全省卫生健康领域“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41名、拔尖骨干人才559名、青年优秀人才76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金支持。实施“136”兴医工程,启动肿瘤、神经、心血管三个专业的疑难病症能力提升工程和相关专科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壮大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解决群众能够看得好病的问题。
政府卫生投入持续增长,深化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2009-2017年,政府卫生支出共计2054.05亿元,年均增长率13.53%。人均占有卫生资源量不断提升,千人口病床数、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分别从4.58张、2.43人上升到5.6张、2.67人。人民健康水平实现“一升三降”,即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15.3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13.70/10万,婴儿死亡率由10.20‰下降至4.5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1.88‰下降至5.31‰。 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