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7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从最初的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双源CT、核磁共振、高压氧仓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作为全省唯一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市42所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在全省率先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性文件,深化医改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申报的一类新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获批临床…… 医疗卫生事关国计民生。70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健康红利:群众看病更快捷、住院更省心,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城乡大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绘就出一幅健康长治的生动图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必须要有良好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做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从软、硬件建设入手,持续优化就医环境,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两条凳子一张床、破旧桌上开处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生诊疗活动的形象概括,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是医生的“三大件”。如今,看病难的问题早已成为历史。1986年,我市对全市农村卫生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形成。1994年起,我市启动历时五年的“乡镇卫生院农健”工程。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焕然一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诊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就诊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2007年,全市13个县市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2017年,我市推进实施乡村卫生标准化覆盖工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619所,其中公立医院65所,乡镇卫生院132所,村卫生所36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55所,民营医院45所,个体诊所416所。全市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16012张,医疗卫生人员26475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0414人,注册护士12839人。医疗卫生技术和服务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同时,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的薄弱领域,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努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医改,关乎民生,情系群众。 以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为牵引,我市分四阶段全面加强深化医改制度体系建设。2009年到2011年,以“一个目标、四梁八柱”为核心,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各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到2015年,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制度、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2016年到2019年,以破除以药补医、管理体制改革、服务价格调整、收入分配以及落实财政投入等为关键环节,我市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如今,我市以“县强、乡活、村稳”为基本原则,全面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 医改过程中,我市亮点纷呈、硕果累累——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2017年,积极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各县区全部挂牌成立医疗集团,实现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贫困人口大病市级集中救治,构建了市帮扶县、县乡一体、以乡带村、信息共享的四级联动模式,发挥市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优势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各县区医疗集团信息水平;全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通过价格调整,建立新补偿机制。今年8月1日起,我市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对298个单病种治疗实行“一口价”收费方式,彻底解决百姓看病后顾之忧;促进“三医”联动,以市人民医院作为国家级试点,长医附属和济医院和北大医疗潞安医院作为省级试点,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2019年1月,我市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工作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一个电话,就能预约家庭医生,身体不舒服能及时咨询,情况允许还可提供上门服务…… 2017年,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铺开。签约过程中,我市采取卫生+计生“两融合”、预防+医疗“双提升”模式,组成834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居民总签约率达61.6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9.38%,重点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签约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双向转诊、慢性病治疗和干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预防接种、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通过签约服务的方式,医生服务团队与签约的个人和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的、稳固的契约式服务关系,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成为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2018年全市共拨付签约服务费3328.5万元。 在医养结合方面,我市高度重视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出了多种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惠丰医院“企业医院+养老服务”、市第二人民医院“公立医院+养老服务”、潞州区安康社区“社区养老+医疗服务”、各县区发展“村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模式。目前,全市设置老年病科的有5个三级综合医院、30个二级综合医院,一级以上综合医院有213个设置老年人绿色窗口,进一步方便老年人看病。同时,积极推进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家庭病床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立足太行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及医药资源优势,我市深度挖掘身养、食养、心养、医养、智养、旅养“六养”产业特色,以康宝集团、振东集团、太行药业等医药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医疗医药产业,激活长治发展“一池春水”。 依托振东集团中药材种植基地,我市在平顺县、黎城县、武乡县、沁县等建立党参、连翘、山桃、黄芩、苦参、柴胡、板蓝根七大药材生产基地,形成中药材全域化、差别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体系。2018年,平顺县振东道地连翘开发公司获批首批全国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以此为契机,我市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产业,建立以潞州区、屯留区、上党区、长子县、平顺县为主体的中药材加工基地,形成“三区+两县”发展格局。 在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市依托现有的医药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延伸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不断提升竞争创新能力。以康宝生物、振东制药、海森制药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建设千吨血液制品深度开发及基因工程疫苗两大生产基地,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振东制药、开元制药、昂生药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中药,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以振东制药、三宝药业等企业为依托,创新发展化药制剂,打造化药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的建成,将逐步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同时,积极探索与哈药集团、西安杨森、天津药业等全国前100强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合作+竞争”的良性互动方式,推动全市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光阴荏苒,70年弹指一挥间! 回看来路,历经70年的锲而不舍,我市医药卫生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更高质量的保障。 展望未来,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一个全体国民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正在构建,一个医疗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正在切近,一个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的“健康长治”正在行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今,我市医改工作正在续写崭新篇章,一张安全、有效、温暖的医疗保障网正在编织生成。新征程上,带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使命,我市将步履坚实、继续前行……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7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从最初的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双源CT、核磁共振、高压氧仓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作为全省唯一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市42所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在全省率先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性文件,深化医改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申报的一类新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获批临床……
医疗卫生事关国计民生。70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健康红利:群众看病更快捷、住院更省心,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城乡大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绘就出一幅健康长治的生动图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必须要有良好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做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从软、硬件建设入手,持续优化就医环境,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两条凳子一张床、破旧桌上开处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生诊疗活动的形象概括,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是医生的“三大件”。如今,看病难的问题早已成为历史。1986年,我市对全市农村卫生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形成。1994年起,我市启动历时五年的“乡镇卫生院农健”工程。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焕然一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诊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就诊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2007年,全市13个县市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2017年,我市推进实施乡村卫生标准化覆盖工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619所,其中公立医院65所,乡镇卫生院132所,村卫生所36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55所,民营医院45所,个体诊所416所。全市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16012张,医疗卫生人员26475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0414人,注册护士12839人。医疗卫生技术和服务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同时,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的薄弱领域,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努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医改,关乎民生,情系群众。
以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为牵引,我市分四阶段全面加强深化医改制度体系建设。2009年到2011年,以“一个目标、四梁八柱”为核心,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各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到2015年,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制度、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2016年到2019年,以破除以药补医、管理体制改革、服务价格调整、收入分配以及落实财政投入等为关键环节,我市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如今,我市以“县强、乡活、村稳”为基本原则,全面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
医改过程中,我市亮点纷呈、硕果累累——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2017年,积极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各县区全部挂牌成立医疗集团,实现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贫困人口大病市级集中救治,构建了市帮扶县、县乡一体、以乡带村、信息共享的四级联动模式,发挥市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优势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各县区医疗集团信息水平;全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通过价格调整,建立新补偿机制。今年8月1日起,我市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对298个单病种治疗实行“一口价”收费方式,彻底解决百姓看病后顾之忧;促进“三医”联动,以市人民医院作为国家级试点,长医附属和济医院和北大医疗潞安医院作为省级试点,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2019年1月,我市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工作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一个电话,就能预约家庭医生,身体不舒服能及时咨询,情况允许还可提供上门服务……
2017年,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铺开。签约过程中,我市采取卫生+计生“两融合”、预防+医疗“双提升”模式,组成834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居民总签约率达61.6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9.38%,重点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签约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双向转诊、慢性病治疗和干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预防接种、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通过签约服务的方式,医生服务团队与签约的个人和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的、稳固的契约式服务关系,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成为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2018年全市共拨付签约服务费3328.5万元。
在医养结合方面,我市高度重视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出了多种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惠丰医院“企业医院+养老服务”、市第二人民医院“公立医院+养老服务”、潞州区安康社区“社区养老+医疗服务”、各县区发展“村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模式。目前,全市设置老年病科的有5个三级综合医院、30个二级综合医院,一级以上综合医院有213个设置老年人绿色窗口,进一步方便老年人看病。同时,积极推进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家庭病床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立足太行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及医药资源优势,我市深度挖掘身养、食养、心养、医养、智养、旅养“六养”产业特色,以康宝集团、振东集团、太行药业等医药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医疗医药产业,激活长治发展“一池春水”。
依托振东集团中药材种植基地,我市在平顺县、黎城县、武乡县、沁县等建立党参、连翘、山桃、黄芩、苦参、柴胡、板蓝根七大药材生产基地,形成中药材全域化、差别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体系。2018年,平顺县振东道地连翘开发公司获批首批全国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以此为契机,我市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产业,建立以潞州区、屯留区、上党区、长子县、平顺县为主体的中药材加工基地,形成“三区+两县”发展格局。
在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市依托现有的医药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延伸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不断提升竞争创新能力。以康宝生物、振东制药、海森制药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建设千吨血液制品深度开发及基因工程疫苗两大生产基地,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振东制药、开元制药、昂生药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中药,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以振东制药、三宝药业等企业为依托,创新发展化药制剂,打造化药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的建成,将逐步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同时,积极探索与哈药集团、西安杨森、天津药业等全国前100强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合作+竞争”的良性互动方式,推动全市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光阴荏苒,70年弹指一挥间!
回看来路,历经70年的锲而不舍,我市医药卫生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更高质量的保障。
展望未来,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一个全体国民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正在构建,一个医疗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正在切近,一个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的“健康长治”正在行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今,我市医改工作正在续写崭新篇章,一张安全、有效、温暖的医疗保障网正在编织生成。新征程上,带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使命,我市将步履坚实、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