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你终于完成了我的心愿 ——“小康渠”建成侧记

发布时间: 2019-09-25 16:47   发布人:   文章来源:

你终于完成了我的心愿——“小康渠”建成侧记

□  王继侠

 

曾经的水渠长满荒草

“你终于完成了我的心愿……”8月22日,已经满头都是花白头发的王巨道老人对即将卸任的第一书记王继侠说道。

1967年,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13岁的王巨道跟随着父亲一起参加劳动,北河会村的村民想把滹沱河水引进村里进行灌溉,最终费尽全村之力,水渠终于修成。

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小农经营下,那条滋养着全村的灌溉渠却日渐废弃,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石坝也冲塌了,水渠也淤塞了。从此,西河湾的400亩土地从水地变成了旱地。  

2005年,51岁的王巨道想集合全村之力再把这条渠修起来,于是村民们在他带领下每亩土地出50元,筹资2万元,再加上村委会出资1万元对这条水渠进行复修。历时30多天,水渠终于修成,但由于资金匮乏,3万元仅仅够水渠开挖,水坝只能用土堆起来,渡槽只能找两块木板拼起来。这条水渠只使用了一年,第二年2块木板拼起来的渡槽断裂,水坝被冲塌。4年后,风沙掩埋了水渠,曾经淹过水的水渠由于水分滋养,上面长满荒草,水渠也不复存在。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2017年6月16日,我作为山西省人民医院派驻的第一书记,被派到繁峙县金山铺乡北河会村。第一次见到王巨道,是在村里安装水表的村民代表会上。王巨道提出,安装水表不是问题,管理好才是最大的问题。他给人的印像,是稳重,不急不躁,但又不缺乏威严。但半年的时间中,王巨道对我只是远处观察,既不走近,也不疏远。后来他说,自己一生谨慎,要好好观察观察我。

2017年10月3日,村子北面修繁峙县北干线,由于修路,把村民入地的道路挖断,马上面临着秋收,村民干着急却没办法。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村民马长春接连给我打了三个电话,我一听影响到村民生产,就连夜回了村。10月4日,我协调施工队对挖断的道路进行了修复。当时自己也没当回事儿,但王巨道说,这件事情上,他看到了我的态度。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与县交通局争取资金修建了连接省道的水泥路,又和县水利局、山西省人民医院争取资金修建了100方的蓄水池,解决了北河会村的吃水问题,争取了11.5万元对村里年久失修的4眼机井进行了配套,发展了800亩水地。和山西省人民医院争取了7.3万元对村委会进行了修缮,修建了党员之家、图书室等等。2018年又利用县里的资金修建了文化广场、健身广场。

这些工作,让王巨道觉得我还是能给村里办点实事的,又让他燃起了复建灌溉渠的希望。

2018年12月,五台山下的繁峙金山铺乡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最高气温也是零下十几摄氏度,寒冷的天气让野外的杂草身披白霜,王巨道带着我一步步走在田野里。后来他告诉我,他不仅仅是要带我把这个五公里长的旧渠走一遍,也是作为农民特有的精明,他要看看我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有没有“苦水”,他知道,修渠和其他事情不一样,不单是要要回钱,更重要的是能吃苦,有韧劲。

最终,整个冬天,我被这个老农带着,整整走了五遍这条旧渠,专门挑最冷的天气。

 

修渠,打破头也要修渠

2019年一开春,还没出正月,我召集了村里第三次“五老会议”。“五老会议”是我根据北河会特点特创的一种村级管理模式。由村里五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与村两委班子共同议决涉及到全村利益的公益事业。第一次召开,修建100方蓄水池,让村里能吃上24小时自来水;第二次召开,配备了4眼机井,增加800亩水田;第三次召开,就是要议决要不要修滹沱河这条灌溉渠,如何修。最终,五位老人认为修肯定是要修,但即使帮扶单位给钱,旧渠已经废弃,很多人都在上面种了地,征地是个麻烦。最后“五老会议”定下了先易后难,先征没合同的地,再征有合同的地,但绝对不能给予现金补偿,否则村里以后的公益事业没办法做。

那段时间,一到晚上,我就和村里书记、王巨道一起,到涉及到征地的3户人家,逐一进行解释。因为大家已经种了这些土地很多年,先开始不理解,想要补偿,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可以让这三家每户出劳力,参与修渠,挣取工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灌溉渠流域涉及的土地,全部顺利征齐。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生殖科学研究所、省卫健委国际交流中心、省卫健委项目资金监管中心18万元的帮扶款也逐步到位,工程于2019年6月开工。

按照文件规定,第一书记一周只需驻村五天四夜即可,但为了保证灌溉渠的质量,整整两个月,我只回了一天太原。每天早晨我和王巨道一同到工地监督村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直到日落,才与村民一同回村。两个月的风吹日晒,让村民见到我就经常开玩笑:这才像个农民嘛。

最终,灌溉渠在2019年8月竣工,经过两场洪水的考验,质量完全没问题,西河湾400亩的旱地,终于变回了水地。

灌溉渠修好后,经常有乡里的领导和村民说我有本事,但其实,我能有多大本事?要真说有的话,最多只能说我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情怀。但主要还是帮扶单位投钱,多跑这些单位,现在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帮扶力度,都非常大,我只要做好执行者、监管者,把钱看好了,用好了,用到该用的地方,敢负责,敢担当,就能办成事儿。

“王老叔,这条渠叫个啥名儿呀?”我问王巨道。

“就叫小康渠吧”,王巨道站在渠畔看着汩汩的流水,他四十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2019年8月24日,我为期2年2个月8天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正式结束,每每想起这位老叔,我都会想起那个冬天,整个大地都白茫茫一片,我俩就像白色幕布上的两个黑点,丈量着五公里的旧渠。





返回

健康扶贫前线

搜索 导航

你终于完成了我的心愿 ——“小康渠”建成侧记

发布时间: 2019-09-25 16:47:5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你终于完成了我的心愿——“小康渠”建成侧记

□  王继侠

 

曾经的水渠长满荒草

“你终于完成了我的心愿……”8月22日,已经满头都是花白头发的王巨道老人对即将卸任的第一书记王继侠说道。

1967年,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13岁的王巨道跟随着父亲一起参加劳动,北河会村的村民想把滹沱河水引进村里进行灌溉,最终费尽全村之力,水渠终于修成。

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小农经营下,那条滋养着全村的灌溉渠却日渐废弃,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石坝也冲塌了,水渠也淤塞了。从此,西河湾的400亩土地从水地变成了旱地。  

2005年,51岁的王巨道想集合全村之力再把这条渠修起来,于是村民们在他带领下每亩土地出50元,筹资2万元,再加上村委会出资1万元对这条水渠进行复修。历时30多天,水渠终于修成,但由于资金匮乏,3万元仅仅够水渠开挖,水坝只能用土堆起来,渡槽只能找两块木板拼起来。这条水渠只使用了一年,第二年2块木板拼起来的渡槽断裂,水坝被冲塌。4年后,风沙掩埋了水渠,曾经淹过水的水渠由于水分滋养,上面长满荒草,水渠也不复存在。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2017年6月16日,我作为山西省人民医院派驻的第一书记,被派到繁峙县金山铺乡北河会村。第一次见到王巨道,是在村里安装水表的村民代表会上。王巨道提出,安装水表不是问题,管理好才是最大的问题。他给人的印像,是稳重,不急不躁,但又不缺乏威严。但半年的时间中,王巨道对我只是远处观察,既不走近,也不疏远。后来他说,自己一生谨慎,要好好观察观察我。

2017年10月3日,村子北面修繁峙县北干线,由于修路,把村民入地的道路挖断,马上面临着秋收,村民干着急却没办法。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村民马长春接连给我打了三个电话,我一听影响到村民生产,就连夜回了村。10月4日,我协调施工队对挖断的道路进行了修复。当时自己也没当回事儿,但王巨道说,这件事情上,他看到了我的态度。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与县交通局争取资金修建了连接省道的水泥路,又和县水利局、山西省人民医院争取资金修建了100方的蓄水池,解决了北河会村的吃水问题,争取了11.5万元对村里年久失修的4眼机井进行了配套,发展了800亩水地。和山西省人民医院争取了7.3万元对村委会进行了修缮,修建了党员之家、图书室等等。2018年又利用县里的资金修建了文化广场、健身广场。

这些工作,让王巨道觉得我还是能给村里办点实事的,又让他燃起了复建灌溉渠的希望。

2018年12月,五台山下的繁峙金山铺乡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最高气温也是零下十几摄氏度,寒冷的天气让野外的杂草身披白霜,王巨道带着我一步步走在田野里。后来他告诉我,他不仅仅是要带我把这个五公里长的旧渠走一遍,也是作为农民特有的精明,他要看看我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有没有“苦水”,他知道,修渠和其他事情不一样,不单是要要回钱,更重要的是能吃苦,有韧劲。

最终,整个冬天,我被这个老农带着,整整走了五遍这条旧渠,专门挑最冷的天气。

 

修渠,打破头也要修渠

2019年一开春,还没出正月,我召集了村里第三次“五老会议”。“五老会议”是我根据北河会特点特创的一种村级管理模式。由村里五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与村两委班子共同议决涉及到全村利益的公益事业。第一次召开,修建100方蓄水池,让村里能吃上24小时自来水;第二次召开,配备了4眼机井,增加800亩水田;第三次召开,就是要议决要不要修滹沱河这条灌溉渠,如何修。最终,五位老人认为修肯定是要修,但即使帮扶单位给钱,旧渠已经废弃,很多人都在上面种了地,征地是个麻烦。最后“五老会议”定下了先易后难,先征没合同的地,再征有合同的地,但绝对不能给予现金补偿,否则村里以后的公益事业没办法做。

那段时间,一到晚上,我就和村里书记、王巨道一起,到涉及到征地的3户人家,逐一进行解释。因为大家已经种了这些土地很多年,先开始不理解,想要补偿,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可以让这三家每户出劳力,参与修渠,挣取工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灌溉渠流域涉及的土地,全部顺利征齐。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生殖科学研究所、省卫健委国际交流中心、省卫健委项目资金监管中心18万元的帮扶款也逐步到位,工程于2019年6月开工。

按照文件规定,第一书记一周只需驻村五天四夜即可,但为了保证灌溉渠的质量,整整两个月,我只回了一天太原。每天早晨我和王巨道一同到工地监督村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直到日落,才与村民一同回村。两个月的风吹日晒,让村民见到我就经常开玩笑:这才像个农民嘛。

最终,灌溉渠在2019年8月竣工,经过两场洪水的考验,质量完全没问题,西河湾400亩的旱地,终于变回了水地。

灌溉渠修好后,经常有乡里的领导和村民说我有本事,但其实,我能有多大本事?要真说有的话,最多只能说我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情怀。但主要还是帮扶单位投钱,多跑这些单位,现在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帮扶力度,都非常大,我只要做好执行者、监管者,把钱看好了,用好了,用到该用的地方,敢负责,敢担当,就能办成事儿。

“王老叔,这条渠叫个啥名儿呀?”我问王巨道。

“就叫小康渠吧”,王巨道站在渠畔看着汩汩的流水,他四十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2019年8月24日,我为期2年2个月8天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正式结束,每每想起这位老叔,我都会想起那个冬天,整个大地都白茫茫一片,我俩就像白色幕布上的两个黑点,丈量着五公里的旧渠。



line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